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,作文大全欢迎您!
当前位置: 作文大全 高中作文 高一作文内容页

论杜甫诗之变(论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)

2022-05-30 20:27:09 高一作文 访问手机版 456 本文共计1655个字,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。

说起杜甫,算是人尽皆知了。“诗圣”杜甫,其诗被誉为“诗史”。若向一位学者提起杜甫,那么听到最多的一定是“集大成者”。孟子说:“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”叶嘉莹先生曾对此予以形象解释:若将人一生比作乐曲,那么一种乐器演奏,此乃小成,多种乐器演奏出的完整的交响乐,此乃大成。杜甫何以为集大成者?正因为他无论什么样的诗都能写好,因此他的诗也是变化多端。

这第一“变”便定要留给杜诗的形式,不同于同时代不爱律诗、绝句,偏爱古体诗的李白。“自从建安来,绮丽不足珍”,杜甫则是“不薄今人爱古人,清词丽句必为邻”,也就是说,只要是美丽的词句,他都愿意去模仿,去接受。这种集大成的胸襟,才造就他多变的体裁。首先看律诗和绝句,它们因严格的限制,在当时备受诗人诟病,甚至一些出名的大诗人写的也略有缺陷。如“淑气催黄鸟,晴光转绿蘋”,虽是工整,读起来却难免觉得死板,但看杜甫呢?“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”气势恢宏,“济时敢爱死,寂寞壮心惊”喷薄而出的愤慨与壮志,毫不拘谨。“我已无家寻弟妹,君今何处访庭闱”,此一句将对友人的探问写入诗中,绿色自然随意,细看却又对仗工整,是一气贯成的流水对,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更是写出新意,意象对比强烈,萧条之意不说自现。再看“留连戏蝶时时舞,自在娇莺恰恰啼”这一绝句因难见巧,用对结的手法,饶有余韵。看其古体诗,离开了格律的束缚,杜诗显得更加奔放自由。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”,此一句句式多变,蝉联而下,节奏铿锵,气势奔腾,将诗人忧民悲国的一颗火热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“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”这一句笔调悲痛,痛诉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。他的歌行体一句“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,三年饥走荒山道”,满是离开肃宗后,荒山道上的艰辛困苦。

由杜甫的诗及历史上对他生平经历的考究,我们可以发现杜甫一生奔波在路上,生在盛唐的末尾,见过繁华后却饱尝战乱与国家的动荡之苦,他一生虽无大起,却有大落,大悲大喜,经历多次,随着见闻的不断积累与自身经历不断增多,杜诗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,这便是另一“变”——情感多变。

杜甫青年时期怀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大志向,历过一段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”这般意气风发的日子。那时他家境尚好,各处都愁不到他,于是他提笔便是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见着一匹马便写下“骁腾有如此,万里可横行”,赏画时也是“何当击凡鸟,毛血洒平芜”,处处无不透露着他的远大志向与骨子里的狂劲,后来他科考落榜,又参加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的应试,却因权相李林甫一场“野无遗贤”的闹剧再次落选,杜甫不得不压下自己的狂,弯下脊背,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,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。”他困守长安,只得投赠干谒,转走权贵之门,在这一期间,他的诗中敛起了青年时所向披靡的锐气,但仍不忘自己心中大志,不忘关心国家,此时长安连年饥荒,百姓生活困难。杜甫的诗中多了对民生的关切,也多了对百姓悲苦、世道不安的感慨:“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。”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以至于在这个艰苦的年代里,他“入门闻嚎啕,幼子饿已卒”,却仍不忘思及百姓苦,“抚迹犹酸辛,平人固骚屑。”诗中也不乏对黑暗现实冰冷世道的愤懑与悲辛。“边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开边意未已。”“赤县官曹拥材杰,软裘快马当冰雪。”此时已是悲苦,没过多久,差点压死唐王朝这匹骆驼的那根稻草——“安史之乱”爆发了,杜甫的诗自此之后,情感更加悲痛,忧多喜少,感叹战火隔开家人,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痛心兵士惨死,“孟冬十郡良家子,血作陈陶泽中水。”这时期杜甫诗中那种忧国忧民之心愈加凸显,“三吏”“三别”更是以当事人的视角揭露人民之惨状。他偶尔的乐也显得尤为珍贵,如“漫卷诗书喜欲狂”。总而言之,杜甫诗中的情感就如唐王朝的那段历史一般,一直朝下,偶尔有一点小波澜。

杜甫的诗之所以为后世所模仿,所称赞,所传颂,也正是有着这些多变的题材,复杂的情感变化,才使他的诗如此贴合生活,贴近历史的脉搏,才铸就他诗史的绝唱!

标签: 论杜甫诗之变高一作文